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也來談一下相機-- 七十多歲的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這是甚麼? 盒子嗎?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非也, 這是一台相機, 還是一台120的中片幅相機,
名字是Zeiss Super Ikonta B, 型號是530/16

在三十年代,
Zeiss Ikon推出了一系列使用120底片的折疊式相機(folding camera, 又稱為spring camera, 台灣多稱為老折)
Ikonta是基本型號, 沒有測距裝置(Range Finder), 對焦時只能猜距離
而Super Ikonta就是有RF的型號, 分為A, B,C型, 分別使用645, 66和69的片幅
其中還透過配搭不同的鏡頭和快門組, 來劃分出相當多的不同級別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Fujifilm Pro 400H

其實老折無論在鏡頭和快門規格, 所用片幅等的數據上和TLR都十分接近
但和差不多年代的TLR相比, 老折的體積卻小巧很多,
採用RF方式的觀景窗, 也較TLR的反射式磨砂對焦屏明亮

這一台Super Ikonta B, 出現於1935年,
是其中一款最早期的頂級型號
把他拿在手上, 就會發現他的重量其實跟一台TLR差不多
把機身微微向下傾, 輕輕按下機頂的小按鈕, 鏡頭組便會伸出
當聽到清脆的一下金屬聲音, 就代表鏡頭已就位, 可以開始拍攝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Fujifilm Pro 400H

可能你會問, 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打開又關起來, 這相機會很脆弱嗎?
我曾經也有同樣的疑問,
但當你把他拿在手上把玩一下,
便會覺得這種擔心似乎是多餘的

那種結實的機械感, 令人覺得他不應該留在黑暗的防潮箱中,
而是該帶著他四處去, 相機就是要來拍照的嘛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Fujifilm Pro 400H

每一下機械的活動, 都彷彿在告訴你這相機其實是一台工藝品,
當年的德國工藝果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Fujifilm Pro 400H

他的快門是COMPUR RAPID, 搭載了一枝Tessar 80/2.8的鏡頭
在種類多如繁星的TLR中, 配備f/2.8的鏡頭相對地頗為罕有,
也會比其他型號貴上很多, 更何況1935年的Rolleiflex才只用上75/3.8的鏡頭呢

這是一枝'白鏡', 即是沒有施加鍍膜的鏡頭
我最初也會擔心, 他所拍出來的影像會否反差過低? 果然這擔心是正確的....

Zeiss Super Ikonta B 530/16
Fujifilm Pro 400H (由還未經清理的霧化鏡頭所拍攝)

但造成這種畫質問題的卻不是因為沒有鍍膜,
而是因為鏡片有霞氣, 當這鏡頭經過清理後, 立即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白霧般的感覺沒有了, 反差變得十分適中, 想不到一枝白鏡能有這樣的表現
這說明了一枝有霞氣的鏡頭, 會比一兩道的划痕, 更能影響照片的畫質

最後談一談使用這相機的小技巧

由於這相機設有防止重覆曝光的功能, 乍看之下好像無法拍攝重覆曝光的照片
但其實只要把快門上弦, 然後直接按動鏡頭組上的快門釋放桿, 就能再曝光一次了

另外, 這相機的拍攝張數counter只計到11, 所以就只能拍11張
這個是最初設計時的問題, 為甚麼會這樣就有點無從稽考了
但其實只要在拍攝完第11張後, 把過片鈕旋轉360度, 便剛好預留了一張底片的空間
這時只要用重覆曝光的方法, 便能拍攝第12張了
而且一卷120底片的面積, 其實是足夠拍攝13張的
只要裝底片時定位做得好一點, 便可以拍攝13張完整的6x6照片

2 則留言:

匿名 說...

你好~
請問你上面說的霞氣是怎樣形成的? 它跟霉一樣嗎?

Steve 說...

詳細形成的原因我也不清楚, 但這跟霉菌該是不同的